访问统计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始建于1916年(藏历火龙年),是由藏医药老字号“门孜康”(藏医星算学院)发展而来的集藏医药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和藏药(制剂)生产于一体的三级甲等藏医医院。也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民族医建设单位、首个国家级民族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级中医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以及国家级住院医师、藏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全国示范藏医院。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分为老门诊、住院部、制剂中心、药材种植基地四个片区。住院部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开放病床519张。院内藏医药专家汇聚,人才济济,科室设置齐全,藏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现有职工811人,有国医大师2位(已故1人),国家级名藏医4位,自治区级名藏医5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位。有占堆、丹增彭措、索朗欧珠、洛桑多吉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3名,其中,正高职称110人,副高职称83人,中级职称125人,博士6人,硕士45人,师承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生导师10多位,西藏藏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45人,自治区级学科带头人3名。现有4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重点专科,3个国家级培育专科。设有西藏自治区眼科中心、传统疗法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西藏针灸临床中心、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风湿病研究羊八井基地等18个临床专业机构,11个职能处室,5个临床医技科室,8个国家级名医工作室,2个自治区级名医工作室和2个国医大师工作室,以及文献研究所、藏药药用生物研究所、藏药开发应用研究所、天文历算研究所等4个研究所。
2018年,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作为主体单位先后成功申报《四部医典》和“藏医药浴法(索瓦日巴)”进入“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名录”和“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北大人民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上海儿童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汕头国际眼科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建立有战略合作关系。先后承担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3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0项。抢救、挖掘1300多部藏医和天文历算古籍文献,出版《雪域藏医历算大典》《中华本草·藏药卷》等260多种相关专著,挽救和收集了大批手抄、孤本、珍藏本,收录了175位名老藏医药及天文历算专家学者的口述史影像资料。研发专科藏药29种,获得新药证书5项,获得新药临床研究批件2项,制定形成50个优势病种藏医诊疗方案,18项藏医外治技术标准操作规范,35项藏医护理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开展22项适宜技术,现拥有医院制剂309种和专科协定制剂35种,掌握了18种濒危藏药材的人工种植技术,顺利完成了全区74个县的(藏)药资源普查野外调查工作,建立了西藏中藏药资源基础数据库,先后荣获国家民族医药科技著作一、二等奖,自治区科技奖进步一、二、三等奖等国家和自治区级科技奖项27个,引领着全国藏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
多年来,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始终坚持“传承创新,济世利众”的办院宗旨,立足发挥藏医药特色优势,充分挖掘整理藏医药文献,发掘藏医药原创理论和天然藏药材资源,积极开展藏医霍麦疗法、火罐或拔罐疗法、涂擦疗法、放血疗法、火(艾)灸疗法、角吸疗法等藏医特色外治疗法,用运庆乃贡久、七味铁屑卡擦丸、九味牛黄卡擦丸、七味红花殊胜卡擦散、唐佐散、秘诀清凉卡擦、十味黑冰片卡擦丸、二十五味绿绒蒿卡擦丸、九味牛黄黑鹏卡擦丸等藏药,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加强传统藏医药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症的诊治与临床研究,开展重点专科基础设施建设,制定藏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标准,规范藏医诊疗行为,培养专科、学科带头人,在心脏神经官能症、失眠、低血压、心律失常、隆病、隆型绞痛、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巨大溃疡、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肝脏疾病、小儿过敏性紫癜等心脑血管、肝胆胃肠重点病种的藏医临床疗效上取得显著成效,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并获得诸多荣誉。
新时代新征程,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将继续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继续挖掘藏医药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为建设国际一流藏医院和国家藏医诊疗中心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