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藏医药文化得到有效保护
2012年门孜康古院落被列入国务院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国家投入资金,对历经100多年的门孜康古院落进行了修缮保护。2015年医院馆藏的(金汁手写《四部医典》和16-18世纪木刻版)正式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国家级名录。2017年11月“藏医药浴法”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8年5月《四部医典》成功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占堆、丹增彭、索朗顿珠等专家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索瓦日巴藏药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洛桑多吉入选“索瓦日巴藏药七十味珍珠丸配伍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现有9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藏医药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
2 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发展
医院非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工作,现有国医大师2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医传承工作室8个,自治区名医传承工作室2个,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10人,自治区级学科带头人2人,博士6人,硕士45人,10多位承担师承教育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生导师,30人参加师承教育出师,45人被聘为西藏藏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
3 科研创新有了新的突破
1974年成立了藏医药研究所与天文历算研究所,2006年成立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下设天文历算研究所、藏医药文献研究所、藏药开发应用研究所、藏药药用生药研究所。现有西藏自治区藏医药与高原生物重点实验室、藏药方药临床应用与评价实验室、国医大师强巴赤列学术思想研究室、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室。 2008年被确定为全国唯一一家重点研究民族医的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临床研究基地以西藏高原常见的脑溢血和肝硬化为主攻研究方向和重点病种,先后开展了病种相关理论、诊断、治疗等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先后完成了国家级科研项目3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0项,其中27项获得了国家和自治区级科技奖项。抢救、挖掘1300多卷藏医和天文历算古籍文献,出版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中华本草•藏药分卷》、《西藏天文历算大全》(15本)、《藏汉英古今藏医药文献目录》、《藏医四部医典八十幅曼唐释难•蓝琉璃之光》、《甘露本草明镜》、《雪域藏医历算大典》(130部)《公元1-2100年六历对照西藏万年历》等270部著作;获得新药证书4项,3个临床研究批件和多项医院制剂许可证,掌握了18种濒危藏药材的人工种植技术,顺利完成了全区74个县的(藏)药资源普查野外调查工作,建立西藏中藏药资源基础数据库,完成了150多位名老藏医口述传承访谈录制工作。
4 藏医药特色优势有效发挥
医院始终坚持“充分发挥藏医药特色与优势”,积极开展藏医霍麦疗法、火罐或拔罐疗法、涂擦疗法、放血疗法、火(艾)灸疗法、角吸疗法等藏医特色外治疗法,对心脏神经官能症、失眠、低血压、心律失常、隆病、隆型绞痛等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以藏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巨大溃疡等疾病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明显的治疗效果。 庆乃贡久、七味铁屑卡擦丸、九味牛黄卡擦丸、七味红花殊胜卡擦散、唐佐散、秘诀清凉卡擦、十味黑冰片卡擦丸、二十五味绿绒蒿卡擦丸、九味牛黄黑鹏卡擦丸等藏药,对治疗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肝脏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皮疾康藏药对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有显著疗效。